第一篇:我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中的收获
为期一个月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即将结束,在培训期间,重读《共产党宣言》,有了不少新的认识。如果说一年前在专业课上的学习,使我对共产主义的发展历史、理论基础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么作为国际共产运动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这次重读《宣言》,让我对共产党本身、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曾经多次和友人谈起过信仰,而话题的开始一般是这样一个问题:"你有信仰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信仰,是宗教的创造,是它的全部目的,全部的美。"一位巴基斯坦作家如是说。是的,信仰是属于宗教的,人们相信它,仰望它,它高高在上,触不可及。~教实质上所期待的只是天国,而不是地上的天堂。它在这里播种,是为了到那里去作永恒的收获。而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应当是一种信念,一种必胜的信心,当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用各种语言同声高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我们看到了明天: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实现。
这就是信念--我们奋斗的目标。纵观历史,共产主义信念从产生到今天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了。近200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时而蓬勃发展,时而走进低(推荐打开范文网:WWW.)谷,但共产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而与共产主义运动紧密相联的就是共产主义信念,虽然也是时而广泛传播,时而受到冷遇,出现过一些波折,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真理至今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植根于世界各国人民心中。那是一盏明灯,照亮全世界被剥削的人民,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而共产党员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
这就是信念--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宣言》从分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阶级、阶级斗争出发,分析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产生了资产阶级社会,"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quot;。只不过"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为两大敌对阵营,~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由此,《宣言》得出结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个理论是唯物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的基础上得出的,闪耀着科学的光芒。
这就是信念--无论现实多么复杂,我们要一如既往的坚持!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不是十全十美的。特别在我们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扫除社会中的各种消极现象需要更长的时间。对目前我国社会上存在的消极现象要进行具体分析,有的是生产力不发达、制度不完善造成的,有的是旧的思想影响造成的,有的是特定条件包括将长期处于同资本主义既矛盾斗争又借鉴合作的情况下滋生的,也有的是缺乏经验和没有正确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带来的。绝不能把各种消极现象归因于科学理论、归因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动摇理想信念。而我认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和一切先进分子,应该带领群众更加斗志昂扬地为消除各种消极现象,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而不懈地奋斗。在奋斗中不断坚持和发展科学理论,在奋斗中不断认识和调整主观同客观的关系,在奋斗中不断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提高民族的素质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奋斗中不断扩大"群众从事实上感到党和社会主义好"的影响。
当然,我们说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好,最根本的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忠实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社会主义能够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内在的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同志在二十世纪最后一年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绝非偶然。正是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精辟论断。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对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所作的深刻洞见和精辟揭示,它在诸多方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重读《宣言》,感慨颇多。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我知道自己离一个优秀党员的标准尚有差距,要在思想上先入党,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中国共产党始终忠实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求我更加刻苦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用科学文化武装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我要关心朋友,关心社会,无论在校或将来就业,都要牢记为人民服务,因为只有当共产党始终忠实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才能发展,共产主义才会取得最终胜利!
第二篇:我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中的收获
我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中的收获
为期一个月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即将结束,在培训期间,重读《共产党宣言》,有了不少新的认识。如果说一年前在专业课上的学习,使我对共产主义的发展历史、理论基础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么作为国际共产运动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这次重读《宣言》,让我对共产党本身、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有了进一
步的思考。
曾经多次和友人谈起过信仰,而话题的开始一般是这样一个问题:"你有信仰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信仰,是宗教的创造,是它的全部目的,全部的美。"一位巴基斯坦作家如是说。是的,信仰是属于宗教的,人们相信它,仰望它,它高高在上,触不可及。基督教实质上所期待的只是天国,而不是地上的天堂。它在这里播种,是为了到那里去作永恒的收获。而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应当是一种信念,一种必胜的信心,当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用各种语言同声高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我们看到了明天: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实现。
这就是信念--我们奋斗的目标。纵观历史,共产主义信念从产生到今天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了。近200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时而蓬勃发展,时而走进低谷,但共产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而与共产主义运动紧密相联的就是共产主义信念,虽然也是时而广泛传播,时而受到冷遇,出现过一些波折,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真理至今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植根于世界各国人民心中。那是一盏明灯,照亮全世界被剥削的人民,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而共产党员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
这就是信念--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宣言》从分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阶级、阶级斗争出发,分析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产生了资产阶级社会,"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 ……此处隐藏4641个字……一,社会的要求也是目标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如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样,教育目标要摆脱社会的制约也是不可能的。忽视目标中的任何一方都会破坏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可行性、科学性。因此,不能说幼儿园教育只是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当然,仅仅强调社会一方也不可能得以预期的满足。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的性质和规律,违反教育的科学规律,教训是深刻的。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育可以完全不考虑社会的需求,仅仅追随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实际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也不是超社会的)。认清社会的需要,把幼儿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人,对幼儿园教育来说是一个事关方向性的重要问题。从微观层面来看,在幼儿园课程的具体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为个体态度的重要成分,作为其学习的内部动机的重要成分,则是教育必须首先考虑的。
其次,幼儿的需求和发展已经成为课程的中心指向,这不仅因为幼儿的兴趣能有利于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更重要的是,这是对幼儿人格、权利的尊重,对
幼儿主体性、个性的尊重。兴趣和需要的发展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其现实发展的重要部分。可以说,忽视幼儿兴趣和需要的教育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任何发展性教育都是建立在高度重视幼儿的兴趣需要的基础上的。但是,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本身并不是幼儿园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只是实现终极目标所必需的。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让幼儿获得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不仅仅限于他们兴趣、需要的满足。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幼儿的兴趣和学习是互为因果的,不应视兴趣为活动的绝对的先决条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这即是说,教育不仅要激活幼儿原有的兴趣,也要不断培养新的兴趣,因为幼儿毕竟不可能认识到所有适合他发展的有价值的东西。在有些情况下,有效的教育能以富有吸引力的成果让幼儿尝到甜头,从而产生对新对象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之后来促进进一步的学习。因此,扩展、引导幼儿兴趣的发展同样是重要的,一味地等待幼儿的兴趣产生是消极的。教师则如蒙台梭利所说的那样,要指导幼儿,却又不让他们过多地感到教师的存在。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教育目标将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而得到实现。当幼儿在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按自己的意志判断、决定的时候,在获得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的时候,在自由地游戏、表达、想像、创造的时候,课程就在实施,课程的目标就在这一过程中变为现实。
三、课程实施中儿童的教育方式
长期以来,人们不是把儿童当作植物,进行园丁式的修剪,就是把儿童当作动物,进行猴子样的训练,或者干脆当作物品,进行工厂化的加工,而忽视了儿童是一个生命,是一个人的生命;或者是以成人的方式教育儿童,儿童的教育或者按成人的理性设计安排,或者以成人的认识方式进行,而忽视了儿童还是一个儿童,是一个正处在成长中的生命。这种非儿童化的教育方式,不仅泯灭了儿童的个性,扼杀了儿童的创新精神,而且还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儿童智力与情感、好奇与好胜、动手与动脑等健全人格的分裂,进而影响个体后继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儿教育模式必须进行革命性的转变,以人的方式教育儿童,以儿童的方
式教育儿童。
(一)、由告诉式教育向探究式教育转变
对儿童来说,外部世界是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活动,特别是以探究式活动为中介的。通过探究性活动,儿童原有的认知图式会发生同化或顺应作用,最终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平衡。这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然而,我们的幼儿教育为了“效率”的目的,经常奉行一种简单化的教育方式——告诉,忽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探究。实际上,告诉式的教育既不是经济的,也不是效率的。这正如皮亚杰所说的,儿童独立摸索,看起来是“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恰恰是赢得了时间。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探究是以自己的现实生活为中心的。凡是与儿童的现实生活有关的世界都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儿童最关心或者与儿童有直接间接联系的现实生活,采用观察、探究、试验和操作的方法,激发儿童知、情、意的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扩大儿童的生活空间与活动范围,激发儿童的广泛兴趣与求知欲望,保持与延展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应该说,儿童对自己现实生活的探究,不只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更是一个心灵陶冶的过程。告诉式的教育能让儿童求知,却不一定能陶冶儿童的心灵。由告诉式教育向深究式教育转变有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由认知性教育向交往性教育转变
传统的幼儿教育更多地注重于利用认知方式去把握实在物质世界和符号文化世界,而忽视交往方式对儿童感悟世界的作用。儿童受教育,其目标不仅是探究物质世界,学习文化世界,除此之外直接感受人的精神世界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精神世界里不仅蕴含着人的智慧,同时还饱含着人的情感、心灵和人格。幼儿教育作为一种人的教育,因而也必须是一种交往的教育。r〃温克尔的研究就认为,任何交往都可以被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任何交往活动也必然会使人们有所收获,诸如获得知识、规范、情感和行为模式等。交往依托于一定的内容,更依托于一定的关系。在幼儿教育中,补充性交往不只发生在师幼之间,平等性
交往也不只发生于幼儿之间,在许多情况下,即便是平等性交往也会产生信息的补充性流动,至少幼儿在交往过程中会感到愉快、满足。因此,对幼儿的教育应多以角色扮演性的游戏为主,积极创设幼儿之间相互合作的情境,同时还要加强教育者与幼儿之间的共同活动,使儿童在交往中观察世界,认识社会,感悟生命。
(三)、由抽象化教育向形象化教育转变
在幼儿教育中,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是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可能性与认识符号意义世界的必要性之间的矛盾。符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既是意义的表征形式,又是文化的传承工具,像语言、文字和图形等等对儿童了解世界、了解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幼儿正是在同各种符号的接触过程中逐步适应特定文化,学会相应行为的。然而对幼儿来说,有些符号是可以解读的,有些是暂时无法解读的,因为幼儿的抽象思维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形象思维还占主导地位。因此选择什么样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目前,人们把民族教育的未来和希望就寄托在幼儿身上了,以致于教育界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幼儿教育都要身先士卒,什么“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外语要从娃娃抓起”,等等,不一而足。一切都从娃娃抓起的倾向,必然会造成把幼儿暂时不可解读的符号强加于儿童的现象。我们为什么不问问“幼儿到底能够承担起什么”的问题呢?幼儿与符号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临摹、摄入和记忆的过程,还是一个体验、感受、表达和创造的过程。超越幼儿认识水平的教育内容,不仅难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反而会造成幼儿对内容的难度知觉,进而厌恶学习、逃避学习。实现幼儿教育内容由抽象化向形象化的转变,并不会妨碍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相反,它会因为教育内容的适恰性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培训是短暂的,专家所能在简短时间内传达的信息是有限的,但专家给我们的思维以启迪,视野以拓宽,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无限的,这就是我所指的在培训中成长的原因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