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悟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悟
尊敬的各位领导、兄弟、姐妹们,大家好!
我首先介绍一下自己,是一位中职教师,在赣州工作,叫谢香福。经过三天的短暂的二次培训,共同来学习一下“人生哲学”。其实就谈谈自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体会和感悟(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假如有讲得不圆满的地方,还请各位见谅!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古圣先贤的教育,是老祖宗告诉我们后人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导我们子孙后代做人做事的道理。它含慨了三大内容,儒、释、道。
儒家的教育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道家的教育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释家的教育就是以释迦牟尼为代表,我们称之为佛教。
儒家教育以《三字经》、《弟子规》为教育基础,是以自制为核心。道家教育以《道德经》、《太上感应篇》为教育基础,是以自省、因果教育为核心。佛家是以《修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为修学基础,以戒、定、慧为修学核心。
何为人生:人生就是人们的生活。何为宇宙:宇宙就是人们生活的环境,它包含五大内容: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
什么是伦理:就是人类关系的自然法则。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性、姓、信的关系。我们中国人把随顺自然落实在人事上,就是伦理五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当然这其中还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万物众生的关系(人与万物众生的关系还包括: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矿物的关系)。
曾经有这样令人发省的一幕:
一位学者至某高校作报告,向台下的听众提问:“你们认为,现代社会最缺什么?”台下异口同声地回答道:“缺德!”
确实,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最缺乏的正是好的品行,即德行!那么它为什么会缺的呢?它又能从那里得来呢?缺:是缺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德: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得来。
那么我们首先来解释一下道德:道与德是两个字而组成,道是最为底层的,基于在德的基础,它是一个有界限的规则。
道不是人为的,它是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的运作。水、空气、山脉、河流、植物、动物、地球、宇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凡是属于自然的,则是道。
德:是随顺自然,一切自然的成长,是基于在道之上行为,在规定的道上行走,用中国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来做人做事,这就是德。
今天我要推荐给大家拜读一本书,名《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童蒙养正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石,是做人、做事的集大成,只有1080个字,360句,三字一句,两字一韵。它是古圣先贤的教诲,是规范、是戒律,用它来作我们做人、做事的标准,我们的人生会很有成就,会幸福!今天我带来了几部,恭请大家一起学习,你会受益匪浅…
建国君民,教育为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请关注wWw.)人的一生有四个阶段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四个阶段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最为重要,他是基石。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终极圆满。
现代社会大家工作都很忙,缺少学习的时间,整天喊忙、忙、忙,忙的什么呢?不少人忙吃喝玩乐。
比如,可能爸爸会打来一个电话说:“你妈妈身体不舒服,头晕呕吐,你快回来陪妈妈上个医院吧!”电话哪边的回答是,我现在没有时间,我在忙。其实,在麻将桌上,在歌舞厅里,在饮酒席上的可能都有。
忙啊忙!不学习,忙到后来,繁忙的忙就会变成盲目的盲,再后来,会变成迷茫的茫。盲目是眼睛瞎了,看不见了,不能辨别方向了。忙到后来变成迷茫的茫时,就分别不出善恶、真假、美丑、好坏了。
然而,学习还需我们去感悟,悟、悟、悟,不悟就会变成另外三个“悟”字,感悟的悟会变成迷雾的雾,再会变成错误的误。迷雾就是能见度很低,前面有了障碍你看不清,不知道回避,造成错误的判断,迎错而上,最终走到边缘,掉入了泥坑,难以自拔。这就是忙的后果,不学习产生的恶果。
所以我们要学习!学习是了解,了解了才能知道,知道了还不够,我们还要去感悟,感悟什么?善恶、真假、好坏,做人、做事的道理。接着我们再去做到,就是身体力行,最后我们才能得到(知道---悟道---做到---得到)。这是人生之轨迹,是天下大道。不经一番寒彻苦,焉得梅花朴鼻香。不经过这样的轨迹,那全是妄想啊!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所以说迷时千卷少,悟后一字多啊!我们一定要学习。
现代人缺少学习,古时候皇宫里,大臣们、后宫们必修圣贤哲人的儒家教育和大承佛法,后来到了清朝,被慈禧太后取缔掉了。这话要从清朝末期开始算起,至今圣贤哲人的教育已脱节了100年之久。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打、砸、抢,损失就更严重了。红卫兵把祠堂、孔庙、城皇庙全砸碎了。这对我们后人来说损失惨重,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
祠堂是尊祖教育的场所,孔庙是尊师教育的场所,城皇庙是因果教育的场所,它使匡正社会人心,增强人间道德勇气!
现代的人们不相信因果,所以什么恶事都敢做。不懂因果,不怕因果,纵然肆无忌惮,无恶不作。
那么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取缔呢?我们就来讲一讲清朝这一末代太后--慈禧。
(1)慈禧太后是叶赫拉娜族,生于1835-1908,享年73岁。满清建立时,爱辛觉罗灭了一个族群,这个族群就是叶赫拉娜族。他的首领叫金太吉,金太吉被爱辛觉罗(努尔哈赤祖先居住地方,爱辛:金,觉罗:地名,今黑龙江省伊兰一带)杀害时,心里十分愤恨,生为族群领袖,没能保护好自己的子民。所以他临终发了毒誓:“你灭我的族,我也要灭你的族,那怕我的族里只留下一人,即便是女人,我也要灭掉你的族”。所以后来在清朝皇宫里立下一个不可抗拒的规矩,则不准与叶赫拉娜族配婚。可是200多年过去了,祖上的规矩忘记了。清文宗咸丰皇帝必取纳拉氏(慈禧太后的乳名)为妃子不可,后为皇后,且垂帘听政48年。国家外忧内患,卖国条约犹她而签。当她60岁寿辰时,是用国家的海军军费建造的颐和园。
所以说:满清“兴与叶赫,亡与叶赫”。《生死轮回科学的证明》述说,慈禧太后是叶赫拉娜族首领金太吉的投胎。她是来报仇的,不是来拯救民族的。
大家可能会有疑惑,可是国际上发达国家都在研究,证明的案例很多,网上也都有介绍,即便可以查阅。
这是因果教育中一个典形的案例。接着讲第二个因果教育的案例。
(2)、明朝大忠、大孝、大儒学家方孝儒。他是明朝始祖朱元璋的宰相,(生于1357-1402,享年45岁)。他是一个宁破玉碎,不为瓦全大忠臣。
当他还没有出生时,他的爷爷过世。作为孝顺之子的方父(方克勤),特别为方祖父去买了一块“风水宝地”,定好明天一清早出宾。但在当天晚上,方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红衣老人对方父言:“你为父看好一块‘宝地’,但此地现有我居住 ……此处隐藏19727个字……神(天地)、忠社稷(君)、重家庭(亲)、尊师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和谐,重视个人的修养,以儒释道的修炼信仰为根,能够包容,能够发展,能够维护人间道德,能够使人有正信。
在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达到鼎盛的唐朝恰恰是中华国力鼎盛的时期,科学也因此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当时欧洲、中东、日本等地都派人去长安学习,周边国家则以中国为宗主国,万国来朝,重译款塞。秦朝以后,中国常常被少数民族占领,包括隋、唐、元、清和其他少数民族割据的朝代,但是他们几乎都被汉化,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的巨大同化力所致。恰如孔子所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二、千古艺文多神迹
除了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经典,中华神传文化的另一大系,在于文学、艺术、中医与科技。
它们浩如烟海,是五千年文明的伟大结晶。催生它们的大家,犹如群星璀璨,令人目不睱接。然而,它们与他们的初衷与宗旨,都在体道与济世:前者是实质,借以教化人心;后者是功用,借以归正人心。
文以载道,是中华文人的一贯传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屈原开“楚辞”之风,《问天》而后殉国。相如好为大赋,却并不看重功名。司马迁写《史记》,意在“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无不与儒、释、道相关。
以四大名著为例,《西游记》本身就是神话;《红楼梦》开篇是大荒山无稽崖上空空大士、渺渺真人和通灵宝玉的对话,这段神话是贯穿《红楼梦》的线索;《水浒传》开篇讲“洪太尉误走妖邪”,这段神话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来历;《三国演义》开始讲天灾示警,以“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的天命观结尾。余者如《东周列国志》或《说岳全传》也都以类似的故事开头。
这绝非小说家们在创作时的巧合,而是中国知识份子对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基本看法。他们的文化作品对于后人存在着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中国人谈起“义”的时候往往想到的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关羽这个“义薄云天”的人物,和“屯土山约三事”、“白马之围”、“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最后败走麦城,“义不屈节,父子归神”等故事。谈起“忠”的时候会自然想到岳武穆“精忠报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传统价值观中对“忠义”的赞美就这样通过知识份子创作的精彩纷呈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抽像的道德说教,通过文化的方式具体化,形象化。
画家名作,更是如此。画多神来之笔,即因他们心中有神佛,灵感自天外,下笔如神助。书画同源,都重写“意”,意在敬天畏命,超凡脱俗,堂堂正正。人类数千种文字,唯汉字有书法艺术,即因汉字也自神传,形、音、义都与天上的文字近似。古代中国建筑,多见天人合一的绝唱:上合天象,下应风水,中通人情,自成多维一体的神奇世界。
名医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俱通阴阳五行之学,俱怀神奇莫测之术,故能起死回生,药到病除。譬如华佗,一眼可以看清曹操脑袋里面的瘤子;譬如经络,古人早就画出图谱,今人却仍不能发现。今人将其特异的修养方式与表现手段视为迷信或糟粕,只是继承少许药方,所以中医已至消亡的绝境。
古代科技,真个是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譬如秦始皇陵,至今也不敢挖掘;东汉地动仪,至今也不能破解;赵州桥雄跨千年,绝非今日“豆腐渣”工程可以并论。何也?古人用“心”从事创造,注重每一环节的“天地大义”;今人用“术”从事创造,注重每一环节的“名利双收”。所以,前者精益求精,感天动地,宛若天成;后者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毫无神韵。
中华文明,如此意味深长,欲使每一字、每一器、每一艺,都能体现天意、启迪神念、濡染人心,所以纯真、纯善、纯美,所以珍贵莫比,影响至深。
三、复兴中华神传文化
我是谁,我来自何处,我将去向何方;天是什么,神在哪里,宇宙间有没有地狱或天堂;人生终该如何经营,如何修养,才不至于堕落或迷茫?
本来,我们的祖先早就有过全面回答,答案即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即是儒家、佛家、道家与无数圣哲先贤的经典与教化。
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仅以水资源为例,由于抛弃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对自然进行疯狂的掠夺和污染,目前中国五万公里河流,有四分之三以上鱼类无法生存,地下水污染比例十几年前就超过了三分之一,现在仍然在继续恶化。生态平衡的破坏,导致气候异常、河流泛滥、地质构造失恒,灾难频仍。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盐碱化,工业发达地区的污染,都与人心中失去对自然的敬畏有关。
统文化敬畏生命。“与人斗其乐无穷”,由此带来人们对生命的漠视,造成了假货、毒货的流行。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怪病致死案,究其原因,是黑心的商人为赚钱而贩卖毒奶粉。有人用激素和抗菌素喂螃蟹、蛇、乌龟,用工业酒精兑假酒,用工业油抛光大米,用工业用增白剂漂白面粉,用垃圾油、泔水油、白土油等致癌物质生产有毒的“食用油”??这与文化破坏后,人心失去道德约束,而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息息相关。
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唐代的鼎盛时期,佛家思想、基督教和其他西方宗教都可以与道家、儒家思想和谐共处,真正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西方文明也必然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亚洲四小龙形成了“新儒家文化圈”,它们的腾飞已经明证传统文化并非社会发展的阻碍。
同时,真正的传统文化以人内心的喜悦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来衡量人的生活品质。“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心?”。陶渊明穷困但并不潦倒,依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
今天,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回归当然、也不可能完全是复古。我们需要继承和弘扬的是重德行善、敬天知命的内涵,是“天人合一”、珍爱生命的优良传统。
现代社会的发展,面对的现实、身处的环境不同于以往,但传统文化是我们人生智慧的源泉,它培育了我们分清善恶是非的能力,使我们在面临生命的重大选择时不会走错路。真正的传统文化回归应该是恢复人对天、地、自然的谦卑,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神的敬畏,让人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
第五篇:学习传统文化感悟
学习传统文化感悟
李玉萍
经过传统文化学习,我内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感悟最深的是“百善孝为先”。许多老师走到台前去分享自己的感悟,流着眼泪忏悔自己之前对待父母的不敬和不孝,也表达了自己以后还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公婆,给孩子树起榜样,都不希望等到“子欲养,亲不待”的时候再来后悔。除了体会到对待父母的孝心,还明白了对领导的恭敬心,对同学的爱心,以及对自己的信心。
每次吃饭前的感恩词诵读,让我们学会了珍惜,学会了感恩。学习的三天中没有出现浪费粮食的现象,教师们都自觉地按量取食,吃完后将自己的饭盘擦拭得干干净净。
教师们的感悟和改变确是明显的。希望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全体同学和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传统文化的星星之火能在新城实小燎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