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清照读后感
一向都喜欢婉约派的诗词,李清照的属最爱了,但是也仅仅是喜欢而已,并没有把每首都背下来,虽然每次都豪心壮志说要背完,每次都会被耽误,李清照读后感。还是怪自己没有恒心吧。这次跟着师父学写诗,师父说一开始要背诗,其实光光背诗还是一件挺惬意的事,唐诗的类型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还是偏爱于宋词多点。背了好几首离愁的词,不是故意挑选的,按照顺序背下来,确实离愁的诗很多,怎么说,现在对于写诗还是没有多少概念,只是模仿还可以。分不清诗词的结构,每个词牌名的特点,这让我有点纠结。关于离愁的诗,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范仲淹的御街行和晏殊的蝶恋花了,“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升级版,也是我的最爱。两首词基本都是先写景再抒情,寓情于景,读后感《李清照读后感》。 落叶和西风肯定是少不了的,独上高楼亦是相同之处,可以想象的是登上高楼,听着耳边的风声以及树叶掉落的沙沙声,寂寥的看着只知道照亮朱户的月亮,加深了内心的离愁相思。“谙”意为熟悉,两首词都有用到。说说在这两首词里学到的词吧。欹:倾斜的样子。香砌:有落花在上面的台阶。练:素色的绸。(ps:练这个字貌似高中有学过,不过不记得了)。其实蝶恋花的景物描写更加生动,从景物描写中完全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哀愁,槛菊愁烟兰泣露,兰和菊都是象征着品格的高贵纯洁,愁的是菊,哭的是兰,实际上真正伤心的是主人公。其实背完这两首词心里感触还是挺多的,就是感觉用文字描述就有点困难了,正如写诗的时候,明明知道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却找不到正确的词。ps:写了一段不算读后感的读后感,望师父指点一二。
第二篇:李清照词读后感
读李清照词有感
四年级 祁艳云
寒假期间,难得闲适,便找来李清照的词读。 李清照属于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之一,她独创了易安体,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女词人,她的词寄托着她的情感,可谓至诚。
她的词低吟浅咏、缜密典雅。词人将情融入富有感染力的景物中,再通过勾画将情传导给读者,深深的打动读者。如她的《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一寒字将读者带入惆怅的境地,“花残、香消”这触目伤情的凄楚,使人魂断、咽泣不已,悲凉气氛从字里行间跃然而出。凄婉的情调生动、感人。
词人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感情,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空间,越读越意味无穷。人的情绪容易波动,难于把握。思念之情乍现还隐,反反复复。例如她的《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寂寞”因他不在身边而生,含蓄委婉的道出对他的思念,当然读者还可以任意的发挥自己的想象。
词人通过对自己忧、乐的描写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具
有强烈的感染力。词中尽情的渲泄内心的痛苦之情,催人泪下,令人泪尽心难平。例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中用语浅显易懂,词人感情毫不修饰,全部情感倾泻而出却不失真诚。 掩卷而思,深感李清照的词流传千载而不昧,在脑海中日久弥新。
第三篇:李清照
李清照:
她,是中国第一女词人。她的词,时而温婉细腻,楚楚动人,时而横放豪迈,掷地有声。她在那个视女性为附属物的时代里,巾帼不让须眉。她追求平等的爱情和独立的人生,在她的身上,新时代独立女性的特征已经凸显。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作为一位词人,她成就卓越,作为一位女性,她意义非凡。
第四篇:感悟李清照
感悟李清照
2014-10-31 19:24 星期三
(转自天涯诗歌论坛:余畅)
(一)
如果以李清照为中心,勾列她身边的是是非非,北宋末年、南宋初期所有的名人故事都将在她身边扮演。
她的丈夫是赵明诚,赵明诚的父亲是赵挺之,赵挺之曾身居相位,诬陷苏东坡诽谤先帝,并且多次迫害本没有关联的黄庭坚。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弟子,另一个苏门弟子陈师道是赵挺之的连襟。秦桧的老丈人是李格非的亲哥哥,也就是说,秦桧是李清照的表姐夫。这样一群人生活在李清照的周遭,这个古今第一才女的身上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我们还不说李清照,还说她身边的人。
苏东坡也曾身居要官,但他的一生大部分时候在仕途无所事事。他没有落魄,是因为这个人实在太聪明了,给我的印象,苏东坡好像从一生下来就熟谙了人生,洞明了世事,所以,他非凡。
黄庭坚对苏东坡的膜拜是那么真诚,他们的友谊无论用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都不为过,他们是天生的知己,这种相知,在这个世界上,比完美的爱情更难寻找。而黄庭坚也没有在苏东坡的光芒下显得黯然,他们互相衬托,互相照耀。
陈师道是被冻死的。一个冬天他去参加郊祀,家贫无衣,只穿了一件单衣,他的妻子从她的姐夫赵挺之家(事实上,也是李清照家)借来皮衣,他拒绝穿上,最后“中寒卒而终”。赵挺之陷害了苏东坡,最后却被当朝重臣蔡京以“力庇元佑奸党”的罪名投入监牢,并一病不起,不久辞世。
蔡京是司马光从开封尹提拔重用的,而司马光死后,蔡京差一点就要鞭他的尸,只是因反对声太盛而放弃。
蔡京的哥哥是蔡卞,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王安石是司马光的死对头。秦桧这个人我们就不要说了。
讨论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是有点庸俗?有时候,历史就是玩笑,即便高格如李清照者,也同样被卷入玩笑之中。不同的是,有人在玩笑中坚定如山,有人在玩笑中左右摇晃。李清照呢?在玩笑中成长,她却长成了一个风情万种豪气冲天玉树临风空前绝后的一代英杰。
(二)
李清照以旷古的才华,首先就是被尊之为婉约派宗主,即使对其晚节颇致不满的纪昀,修《四库全书》为《漱玉词》作提要,也称赞其词“抗佚周柳”,“为词家一大宗”。也有
人更欣赏她的诗,晚清樊增祥《石雪斋诗集》卷二《题李易安遗像》诗序云:“其所为古诗,放翁、遗山且犹不逮,诚斋、石湖以下无论矣。”李清照的文章,赞赏者亦大有人在,明末学者钱谦益,读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拍案叫绝:“其文淋漓曲折,笔力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耶。”这些评论,也许有偏爱,也许有过誉,但这些偏爱和过誉为什么会落在李清照的头上呢?
汉朝蔡琰是中国第一个成名的女诗人,但她就留下一首《悲愤诗》,虽然不错,还不足以评。唐朝的上官婉儿编制过诗集20卷,《全唐诗》中也有她一卷,可是因为她的人品多有污秽,历来不受重视,观其诗多应制之作,刻意修饰,词藻华丽,难为诗人。薛涛晓音律,工诗词,才思敏锐,著作颇多,但也只能是一个女中才俊,难称大家。和李清照同朝的朱淑真,有风格,有性情,可惜内容过于局限,境界 ……此处隐藏1964个字……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我在很小的时候背诵这首诗,总是感觉到这里面有一个故事,有一个让人心痛的故事。等我知道这个故事,我似乎看到了她,凭窗依阑,满脸羞愧,心绪难平,而又痛心疾首。这天地英雄气概,不是由一个男人表现出来的,而是由一个纤纤女儿喊出来的。
多少人该为此羞愧。
上天在好不容易生产出来一个李清照之后而只让她吟花弄情,如果那样,历史只会在她身边悄悄走过。她是小女人,也是大丈夫。
李清照的诗、词、文、赋,除了词据婉约,其他的均痛快淋漓,文采风流,直抒胸臆,慨当以慷。包括她的胸怀、志向、爱好。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八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笔力千钧的诗句,有谁能相信是出自一个女人之手?还有“难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还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还有“去天尺五抱壅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金石鉴定不要说古代,就是现在又有几个女子为之?但李清照一篇《金石录后序》,震烁古今。她在追随宋朝天子逃亡的时候,随身携带的就有五箱子金石拓片。
她还有一篇文章叫《词论》,在《词论》中她指出了当时几乎所有闻名的词作大家的瑕
疵,甚至直言批评苏东坡的词常常不合韵律。我们且不说她的观点对错,就是她的这种批评的精神是不是应该让我们一些只会唱赞歌的评论家汗颜呢?
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骗子。张汝舟不是倾慕她的才艺,而是贪恋她的财产,并对她“日加殴击”,当她知道这个骗子是因为考试作弊才当上官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地告发了他。按照宋律,妻子告丈夫,不管告什么,即便属实,妻子也要被判入狱两年。但李清照玉树临风,毅然走进了衙门。
时隔九百年时空,我依然能看到她将自己写诗的柔弱双手伸进了枷锁,那一瞬,和项羽自刎乌江又有何区别?
壮哉,李清照!
李清照再嫁一事较为说得过去的解释是:
第一,寡妇再嫁在当时是常事,名臣范仲淹就是幼年丧父,母亲将其带到朱家养大,考上官后认祖归宗。大理学家朱熹写《荣国夫人管氏墓志铭》时,明白地写明其次女先嫁谁、再嫁谁。《癸辛杂识》还记载魏了翁之女夫死再嫁、“人争欲娶之”的轶事。李清照守寡,有没有“人争欲娶之”,不得而知,但她再嫁肯定不会有多大阻力。
第二,夫死无子女的李清照极端孤独,盼望温情,她多情善感,富浪漫秉性,虽年近五十,因从未生育,并不自认是“奶奶”中人。就在此时,风流倜傥、口才出众的张汝舟可能做为“酒朋诗侣”来到李清照身边,当面陈述火盆样的钦慕之情,即所谓“如簧之说”和“似锦之言”,再通过官媒表达明媒正娶的郑重,传达指天画日的婚誓,又做通李清照之弟的工作,李清照终于将鱼目当明珠,认爝火为朝日,欣然再嫁。
“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盼枯木逢春的李清照掉进了陷阱,后夫竟是贩马贩驴般市侩人物!她进张家后发现:张汝舟卑劣之极。他的官职是“妄增举数”骗来。迎娶她也不是因爱“才”而是图“财”,是觊觎她的文物珍藏!
? 图穷而匕首现,张汝舟迫使李清照交出价值连城的金石书画,不给,就拳脚相加!怎么办?一般女人会这样做:嫁鸡随鸡,听命从命,投张汝舟所好,要什么给什么,换得本身安全,忍辱负重,了此残生!
李清照之为李清照,就因她不按常规办事。她做了当朝女人绝不敢做的事:告发后夫违法行为并请求离婚,恢复自由之身。
按照宋朝的法律,告发自己的亲人,即使罪名成立,也要入狱两年。李清照告倒了后夫张汝舟,自己也锒铛入狱,九天后,因翰林学士綦崇礼营救,再见天日??
一个弱女子,冒入狱危险告发丈夫,太不寻常!
上下千年,滚滚红尘,女子被夫家休弃者如过江之鲫,妻公然公堂告夫并赋“休夫曲”者,几乎绝无仅有!
这桩离婚案恰好显露了李清照的个性光辉,她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独立物表,敢在常人不敢下笔的地方痛下笔墨,为人也算封建时代凤毛麟角奇女子:果断坚强,拿得起,放得下,因相爱而结合,一旦认清骗子真实面目,决不姑息迁就、拖泥带水,立即分道扬镳、光明磊落地坚决离婚!
? 李清照不仅敢做敢为,而且聪明机智,善于斗争。可以设想:在当时,妻子受丈夫虐待而告官求离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已虐待致死,娘家人告官,仍可能被加上“以尸讹诈”
之罪,如果妻子告丈夫欺骗皇帝,那就成了任何贪官都不敢上下其手的案子。就必须动真格的,查出实据还要报告皇帝。事实正是如此,张汝舟被妻告发“妄增举数入官”,确实经过皇帝亲自过问,下令将张汝舟流放柳州。
当年李清照因政治斗争导致新婚夫妇天各一方,没想到几十年后,政治斗争手段倒成了她摆脱婚姻枷锁的有力武器,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五篇:我心中的李清照
我心中的李清照
手起。琴响。书声。呢喃。
从弦上缓缓流出,一个才华绝顶的女子,漫过岁月,穿越时空,由远及近,姗姗飘来。
默默徘徊于窗前,低诉着愁思。不敢有太多的奢望,只求你再停留一会儿,我梦中的女神,我心中的阳光。
少女时期,你天真无邪,秀发香腮,“半筏娇恨寄幽怀”。在“露浓花瘦”的暮春之季,你着轻衣荡秋千,以致“薄汗”淋漓,“蹴罢秋千”,遇人来访,只得“袜划金钗溜”。文化的汁液将你浇灌的貌美如花,内秀如竹,品评史实人物也胸有块垒,大气如虹。一时间,“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我心中的女神,你博古通今,你告诉我,女子应好读,应自强,女子绝不比男儿差。我心中的阳光,有你在,我的心永远亮着。
正当你在享受着娇宠和才气为你编织的光环时,上天发现了你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你写些闺怨闲愁,历史会从你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天降煞星,一锤砸烂了汴京的琼楼玉宇,斩断了你的爱河。你的愁绪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儿女情愁了,国已不国,家已不家,人亦已不人……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
在国破山河之际,你“欲将血泪寄山河”,希望收复失地,“径持紫泥沼,直入黄龙城”,却换来偏安都城的虚假繁荣,迫害忠良的怪事;你欲追求一份安慰与寄托,却换来“不终晚节”的千古骂名;你欲将平生所学相授于人,却换来一句“才藻非女子事也”。你乘一扁轻舟,在乱世之中流离,家不能回,心无处归,花已然尽。面对物是人非,面对断香残酒,你没有像祥林嫂那般麻木,也没有像杜十娘那样以死抗争,而是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子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你教会我,女子应该坚强,人生在世多磨难,踏平坎坷是春秋。我心中的阳光,你指引这我前进,让我不再彷徨。
你是中国文学史上绽放的绝世之花,你是闪耀着传奇色彩的乱世美神,你没有留下你的风华绝代,却以你的经历,告诉我:人生总有起伏,难免跌倒和等候,要勇敢地抬头,阳光总在风雨后。
我心中的阳光,你牵引着我的思想,引导着我向前,让软弱的我充满力量,让我不再轻易向生活低头。
叶落了,雁走了,花谢了,可我并不惧怕,因为我一直沐浴在你的阳光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