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位孩子父亲的演讲
一位孩子父亲的演讲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几位家长朋友一定是分别代表不同的层次,我大概是代表那些比较落后,但正在进步的孩子家长讲几句话,所以我的讲话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像是检讨。我和孩子的妈妈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也付出很多,但这不是个愉快的过程。我是个教育工作者,有满脑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理论,所以开始我力图对孩子的学习不干预,抱定多观察,多鼓励,多引导的原则,坚持不在外边报班,相信自己的教育。结果,我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经常大脑像断了线一样,长时间的愣神,作业常常耗到十到十一点。
于是,终于放弃原先的理念,开始陪学、辅导,从那以后,家里就充斥了呵斥、不满和哭泣。我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做老师的都知道,不怕你笨,就怕你缺意志力,不怕你学不会,就怕你没有一个紧凑、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失败的情绪容易转化为暴躁,黔驴技穷时我也打孩子,有时下手很重。每当打过孩子,尤其是下手比较狠的时候,心情坏到极点,看到孩子蜷缩在角落,十分无助,默默哭泣的时候,每到看到这个平时那么漂亮可爱的孩子,而他无论在体力和智力都远远不能跟我对抗,仅仅因为学习,就要承受心理和肉体的摧残,而这个他是自己的宝贝,自己的唯一,此时怜惜、悔恨、心疼,难以明说。直到现在,每当回想当年,看自己当年写的文章,还是感觉很对不起孩子,我的孩子也常看我的文章,他知道爸爸的后悔是真的。
爸对得起他的就是爸爸的坚持,永不放弃的坚韧。
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最需要打一个古典文化的底子的时候,我连续两年的寒暑假,哪里也不去,陪孩子背论语,背三字经,背千字文,他背我也背,当时没有看到什么效果,现在孩子再看电视时,特别爱看文化类节目,看到经典内容有一种亲切,有一种自豪,我知道,当年的功夫起了作用。去年带他和朋友的几个孩子一起去旅游,别的孩子爱去游乐场,我的孩子喜欢跟我欣赏名园,能安静的喝茶,默默的欣赏苏州评弹,去伍子胥死难的胥门,他有凭吊的忧伤。这些细微的变化,别人不可能注意到,每当此时,我都为孩子身上有了些文化的影子而欣慰,仿佛也是一种收获。
孩子二年级时候,开始写作文,写作文特别吃力,一憋就是半天,过上半小时去看看,本子上也写不了一行字,怎么办呢?每到他有作文的作业,我都如临大敌地紧张。后来在写作文之前,我先给孩子聊,确定作文的素材,听他聊活动的经历,感兴趣的场景,往往绘声绘色,充满童趣,有时对某个细节的关注,出乎大人的预料,往往又让我欣喜快慰。我告诉孩子,你说的话就是很妙的一篇作文。结果,想不到的是,写出来还是干巴巴,寥寥几行,我意识到孩子的语言能力和书写能力,没有协调发展,说话的时候好歹有我的目光我的问话给他鼓励和引导,当他独立写作时,书写的速度赶不上语言的流动,等写到那里时,已经忘了刚才想的什么了。如果学校进行的是说作文,而不是写作文,他的作文一定是出色的,但是,我们怎么能改变学校的传统呢?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再给孩子聊的时候,我用铅笔悄悄的记录,由于匆匆记录,书写潦草,孩子看不懂,我再用正楷字重新誊写,写完读给孩子听的时候,孩子十分兴奋,根本就想不到,他能构思出这么好的文章。告诉孩子这就是你的作文,完全是自己的创造,一字不落的抄下来,交给老师一定会让老师满意的。如我所料想的一样,课堂作文评点时,破天荒的被老师在全班范读,直到放学回家孩子的兴奋劲都没有消退。这样坚持了一年,他的作文一直保持了很高的范读率,后来即使我不再干预,也没有明显的退步。在遇到老师规定的题目,他感到无处下笔时,我会搬着我的手提电脑坐
在他的旁边,约定他用钢笔在本子上写,我用键盘在电脑上写,然后互相交换阅读,看能否有启发。我的有几篇能拿得出去的散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我的孩子现在虽然在写作上比很多更优秀的孩子比并不见得有优势,但毕竟不再怕写作文,前几天在写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时,虽然只要求写六百字,他居然洋洋洒洒千余言,直到没有地方可写,成就感溢于言表,反复问:“爸爸,你觉得能比得上你的文章了吗?至少能跟你这么大的时候比了吧?”
对孩子的写作的辅导,已经取得的效果,让我认识到,孩子未必是很差,他只是跟别人不同?可是我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育,他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接受适合他的教育,难道不是我们这个成人世界对不起他吗?
在千万个不如意中,能使我稍感欣慰的是,我与孩子的交流没有太大的障碍,我们可以一起散步,他入睡前,如果我有时间,能坐在他的床边说会话,他甚至跟我们两口子一样有了喝茶的爱好,周末一家人,摆上功夫茶,漫不经心的闲聊也是我们交流的方式。
虽然呵斥还是有,但更多的还是提醒,当说话不爱听的时候,我就写了放在他的书包边。放假时,写张小条提醒制定他学习和娱乐的计划;当跟同学、老师有冲突时,请他问问自己,为什么是我,怎么总是我?当他认为别人在践踏他的自尊的时候,我告诉他:“尊严,是自己用行动长期树立的,不是哭着叫着给别人要的”。当在玻璃板下的座右铭堆成堆,他已经熟视无睹时,我写信、我写文章,也会就听来的新闻,看到的报纸有意思的信息,彼此深度交换看法,有时他的见解也会高于我的认识,这样就能形成我对他欣赏的文章,我的博客上就有这样的篇目。孩子能看的进去我的文章,爸爸会写文章也算是他的一点小骄傲,这恐怕不是因为爸爸写得多好,也不是爸爸讲了多少道理,而是里面不仅有我对他的失望和无奈,也有孩子带给我的快乐以及我对他的真正的赏识。
近来,我切实感觉到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道理,很多事情,不是他不想去做,是他约束不了自己,不是不想做好,而是欠账太多,没有能力赶上,他需要的是具体的帮助。关于作业,我们从小就要求,注意整齐、洁净,要求多少年,他不洁净不整齐多少年,是因为听的时候知道,做的时候忘记;要求务必把老师指出的错误及时改正,又能做到几回呢?是因为其实要么课上没听懂,要么没有好好听,总之没有能力改,做了多少年无效的作业!于是这个学期我改变了策略,从每天的作业抓起。他的数学、物理作业,他做完后,我一定要重新做一遍,给他一一指正,什么地方应该加细节,什么地方应该完善步骤给他圈注出来;讲给他听,让他重做,重做的结果是,第二天的课堂讲评,他反应比别人快,经常获得代替老师给别人讲的机会,这对他又是巩固的机会,他也从这里收获快乐。半个学期以来,我几乎没有一天耽误,一直坚持着,即便是有非去不可的应酬,我也要让孩子把作业放到桌子上,先睡觉,我回去再批改,让他次日早起再订正。
现在孩子有了些进步,我在意的不是名次的变化,而是他有了坚定的追求。 地理、生物结业考试,我告诉他要考到b等,才能有升高中的机会,孩子想了一会说:“爸爸,我不能把目标定为b,那样有考到c的危险,把目标定为a,努上力,最坏也是个b”。作为孩子的爸爸,经过了这样的一些艰难历程,还有比听到这样的表述更高兴的吗?
我急切地给杨老师发短信,表达我的喜悦。一直以来,我都非常真 ……此处隐藏6651个字……不满一岁的婴儿歪在童车里,嘴里含着奶嘴,一只胖乎乎小手捂着自己的眼睛遮挡着阳光睡着了,头上遮一把如一朵小喇叭花一般的小小阳伞,他的母亲则一身泳装坐在旁边看书。那母与子的图画真是动人极了,把我那妻心爱得不得了,立刻要给人家照一张相,又怕侵犯了人家肖像权。一会儿孩子的父亲游罢来守着孩子,母亲再下水去游。父母推着婴儿车上公共汽车或者一切的公交车,一律免费,就是说,孩子不用买票,推孩子的父母也沾光不用买票,一个小孩可带一个大人。每一辆公共汽车的中间都有特别开辟的宽敞的婴儿车停车场,汽车底与站台平齐,小车从中门轻易直推上汽车,旁边还有专为父母设的座位。所有的超市、商店、地铁站以及需要上下的地方,都有专供婴儿车上下的电梯,哪怕只有一米高的地方。甚至十字街头由马路上人行道的一段马路牙子,都要修成平坡,便于婴儿车以及轮椅的通行。在斯德哥尔摩街头,未见有抱小孩的人,据说对培养孩子的性格和健康不利,无论多小的孩子,出门就坐他自己的专车。专门的儿童电视台,从早上到晚上六点,连续播出儿童节目,卡通片,动慢片,动物片,童话片,各种知识和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斯德哥尔摩的市中心玻璃柱广场,有一座文化宫大楼,我常在这儿的三楼阅览室阅读人民日报(海外版)。而它的四楼就是孩子们的天地。从襁褓中的到七、八岁的孩子,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玩物或读物。这里有各种玩具,魔幻城堡,迷宫,都是启发智力的,有大量的儿童图书,也有学画的学手工的学照相的学电脑的等等。看那些婴儿在地毯上爬来爬去,追球,抓小兔子,那些两三岁的在书柜前选自己的图书,一些孩子则在魔幻城堡里爬上钻下,一片孩子的喜笑声,真是连自己都感到幸福。
瑞典社会的高福利,重点体现在孩子、老人身上。小孩看病不花钱,而且要不使孩子感到痛苦。小孩怕打针,乃是天经地义的事,在我们那里,凡是小孩打针的地方,必是哭声一片,凄惨无比!而在瑞典医院,假如打针把小孩打哭了,就算不以虐待儿童罪受到起诉,那执针者的护士心里,首先就觉得自己有罪,至少不是一个称职的护士。我认识的一位华裔夫妇的孩子,不到两岁,自从到医院打了一次针,后来就上了瘾,以后每过医院大门,都嚷着要到医院去找护士姐姐打针。医院里特设玩具室,我的朋友的孩子永远记得玩具室里的大白熊,小火车,小汽车,和机器人等等,打针之前,打针的护士先带孩子在玩具室玩一会,这玩的一会时间,护士已经不是护士了,是孩子的开心姐姐,姐姐一边装猫装狗装小白兔逗孩子玩儿,逗得孩子开心,取得信任,就给孩子讲清楚,过一会她要给他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玩得很兴奋的孩子一听这姐姐亲切地说“可能有点疼,不过在勇敢的孩子看来那种感觉妙极了,你要不要试试?”孩子便巴不得赶快打针,试试勇敢的感觉,再加以护士手法高明,孩子还未来得及感到疼痛,已打完了,还要称赞孩子勇敢,让孩子挑一个小贴画贴在自己脑门上作为奖励,孩子离开医院,就一路念叨脑门上的小贴画,并问妈妈什么时候再来打针。我家的贝贝两岁,在家里好好地玩着,会忽然说他肚子疼,要到医院去看病,可他装得又不像,他的妈妈就揭穿他的鬼把戏说,又想上医院听姐姐讲金鱼的故事了吧?斯德哥尔摩的儿童医院里,摆着各种盆花盆景,各种图书画册,各种大小玩具,大的热带鱼缸,还有各种好吃的零食,浓浓的咖啡香味。更不用说那些可爱的医生阿姨护士姐姐。这样美好的地方,怎不叫孩子念念不忘。
瑞典孩子,身在天堂,幸福的事儿说不完。或有人会说,那瑞典小孩不是太娇生惯养了吗?no!优越的健康的生长环境和娇生惯养完全是两码事。瑞典的孩子们不受父母和大人的打骂,也绝不娇生惯养。首先让我吃一惊的,是孩子一生下来就单独睡自己的卧室,而不是和父母或保姆睡在一起。幼儿园老师们领了孩子们到海边,到林中,甚至到更荒野的地方去玩“拉练”,去野餐。在那些地方,一切都由老师和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张罗吃自己的东西,有个小姑娘牙疼,吃东西非常痛苦,老师看见了只当没看见,绝不过问,而小姑娘也只
默默咀嚼,不诉苦更不哭闹。
瑞典人就是这样从小锻炼孩子们的强健体魄和强健神经,培养自强独立的精神。很少有父母强迫孩子课余时间再去学这学那,“望子成龙”。到了十八岁,基本 “赶”出家门,自谋生路,自己租房去独立生活,如果还要住在父母家里,就得交纳房租。这时候,还是国家继续把这个孩子管起来,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国家的福利待遇早就为他准备好了,吃喝穿戴,生病医疗,全不用担心。父母不管国家管,此之谓爹亲娘亲不如国家亲。
第五篇:家长必读:一位母亲拯救孩子的故事
家长必读:一位母亲拯救孩子的故事
第一次看到下面这个故事时,我被感动的热泪盈眶。一个孩子几次遇到变态的教师,是孩子的母亲用博大而朴实的爱拯救了孩子,在这里我将这篇文章推荐给各位家长朋友,大家一定要读一读,相信每位家长都会有所收获。
一位母亲拯救孩子的故事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座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第一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孩子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他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在故事的末尾,我想对各位家长朋友们说的是:学会欣赏你的孩子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