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力的读后感

时间:2024-10-22 16:43:30
思想力的读后感[此文共10743字]

第一篇:思想力的读后感

放假时在图书馆借了本《思想力》今天看完了,这是一本指导现在穿透未来的大书,是一部值得阅读的学术专著。

无数实践证明,企业发展的背后,是思想的作用,更是思想力的作用。有思想的企业家就会审时度势,超越自我,在动态的思维中,寻找着阻力最小的路径,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思想力也是生产力。学者企业家陈玉松撰著的《思想力》,创建和完善了思想力的学说,使思想力成为了一门学科。

该书作为中国健康产业的龙头企业珍奥集团董事长陈玉松近年研究成果的总结,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关于思想在企业发展中作用的代表性成果,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很强实践指导意义的专著。该书共六章,包括战略发展篇、管理运营篇、市场营销篇、人才知本篇、文化理念篇、远景展望篇。初读该书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这是一部企业缔造者亲自撰写的书。作者使用了富有激情的诗化语言,感性地表达着管理者的理性,在激情的表述中折射着现实生活的逻辑和哲理。纵观全书,笔者感到作者的研究具有以下两大鲜明的特色;

首先,立论准确,观点新颖。作者从思想力与企业发展的本质联系立论,强调企业在其战略制定、管理运营、市场营销、人才运用、文化理念及未来发展等方面都必须运用思想力。作者强调企业发展中弥漫着思想力,思想力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正确的思想力决定正确行为方式,产生正确的行为结果”(p99)。实践证明,作为企业的领导者,确实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企业的领导者具有前瞻性思维和极强的感悟能力。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思想力也是生产力,珍奥集团发展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作者强调一企业家要有思想力,必须十分关注创新。他强调“创则生”(p59),提出“品牌不仅仅是销售”(p79)、“用时间换空间”(p108)、“竞争对手是我们的老师”(p122)、“市场无极限”(p225)、“给人民最好的,人民才能给你最好的”(p293)等全新的观点,读了使人深受启迪,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其次,视野开阔,方法科学。作者不仅仅从思想与企业发展的本质联系出发,阐述思想力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而且放眼21世纪整个社会发展,系统阐述了思想力与企业发展的若干具体问题。在战略发展篇中,作者强调企业家应该做“意气风发的领跑者”(p51),高度关注“自主知识产权”(p67)问题。企业管理运营篇中,作者分析了时间、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要求企业“立刻行动”(p93),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强调“得标准者得市场”(p156)、“投入就是播种”。在市场营销中,作者提出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应该推行“人性化服务”(p165),把员工和顾客当“上帝”,做到“文化经商”(p181),“层层开发,步步为营”(p192)的营销思想,强调企业家应该做到“大爱”(p215)。在人才知本篇中,作者十分强调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要求企业十分关注人才的选拔、使用和人才潜能的挖掘,提出“人才大本营”(p241)、“绿色人才通道”(p247)、人才与企业“同船渡”(p267)、“同乐”的思想。在文化理念篇中,作者提出了企业发展中的“大爱”文化,这种分析为我们研究思想力与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路。珍奥集团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社会影响,我认为同该集团董事长陈玉松的思想贡献是分不开的。我相信《思想力》不是一部当下的著作,它不但能够指导现在,更能够穿透未来。因为作者在研究工作中,坚持以实证分析为导向,以珍奥集团的成长发展为实例展开研究,这种实证研究的方法无疑大大增强了其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第二篇:《思想力》读后感范文

很喜欢在深夜读书,安静的夜里,书中的主人公会搬起凳子,坐在对面,跟我一起交流。

《思想力》一书的核心看点源于它的真实。书里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思想力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既有睿智的审时度势,又有预见性的胆略和气魄。陈玉松所做的健康事业珍奥核酸的成长过程,说白了,就是陈玉松的思想闪烁智慧的光辉,寻求与珍奥契合点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陈玉松立足科学,用高科技说话,与行业尖端科学家商榷,以大手笔写意着人生创业的乐章。将一个科学发现还原到产品本身,借助企业的动力,打造人类的健康事业。从经营产品,到经营企业,再到经营文化,创立品牌,陈玉松一步步坚实地向前迈进。他的脚步从未乱过,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有力。假如不是思想力使他扎根健康大地,情系消费者,他早就会轰然倒下,除了一声巨响之外,绝望地打道回府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陈玉松辛苦创业的过程经历了几次大的危机。当时的梳酸媒体**至今仍被许多不明事实真相的人津津乐道,人们似乎忘记了后来多位科学家站出来为珍奥说话,澄清事实真相的过程,只记住了别有用心的人恶意制造出来的伤疤,忘记了珍奥被误解后已经痊愈,并且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继续服务的事实。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须被纠正的。核酸作为人类的基因工程,对人类的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陈玉松用他的大气度,更确切地说,用产品的科学性打赢了这场战争,成为了健康的主导者,也用自己的真诚打开了市场的大门,将企业不仅仅做到全国各地,更将健康的触角延伸到了国外,为更多的人送去健康。

在陈玉松的境界里,思想力已从一个想法演变成了标本,它不再只是一个概念化的东西,它已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一门科学,一门促进企业发展,使企业文化有依托的科学。借助思想力,陈玉松的文化思维模式极具特色和个性化,使得他与众不同,也使得他成了众人纷纷效仿的对象。现实生活中,楷模的形成总是伴随着成功和欢笑,陈玉松用思想的源动力打造出来的思想力,是在经历无数的辛酸磨难后的成功和欢笑,更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力量。

有时候,陈玉松的大策略大文化会让人产生距离之感,想想也有道理,这就像人们面对一个做出很大成就,取得很大成功的人,往往会有一种神秘感。这也说明陈玉松的起点比别人高,站得比别人远,看问题比别人深刻。假如不是这样,思想力从何体现和说起呢?这正说明了他的思想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事实确实如此,珍奥公司已成为无数公司模仿的企业,思想力已成为众多专家研究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教学案例。成为了中国健康产业第一部实战宝典。陈玉松曾经说过:“事实上,更多的时候我们在生活的路上走得不好,不是路太狭窄了,而是我们的思想太狭窄了,所以最后堵死我们的不是路,而是我们自己的思想。世界上所有的路都在思想里,一切的成功都出自思想力。”

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

第三篇:时间力读后感

《时间力》读后感

--------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做好所有的事情

以前读过博恩·崔西(brian tracy)的《吃掉那只青蛙》,深深为作者的对于人生规划的精辟见解所折服,“吃掉那只青蛙”,“吃掉那只最大的青蛙”,“吃掉那只最丑最大的青蛙”这些妙不可言的比喻,确实让我对事业的方法论有了新的注解,让我们从以往那种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的 ……此处隐藏6038个字……然后能自强也”。“教”是进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前提。没有“教”的教育科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关注身边的教育细节,在自己实践中找寻研究的话题。学生的心理特点、备课、上课、听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辅导、考试和试题等教学过程才是我们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方向。

1.研究课堂。课堂是教师科研的主阵地。中小学教师可以做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来引发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解决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的问题。课堂教学研究包括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的处理等方面。课堂中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主题,哪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环节。

2.研究学生和学情。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理应是我们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去思考如何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用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研究评价方式。评价对中小学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调控作用。我们要研究新课程对教学评价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导向、激励、反馈、调控及鉴定等多种功能。这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例如,2014年,江苏省率先进行全省大范围的中学生英语口语测试试点。我作为参与者,认真总结了感受和认识,该总结文章《科学、公正地评价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发表后,引起广大反响。

4.研究文献和著作。教师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注意平时资料积累,对针对性强、理论价值高、对教学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文章内容,要加以剪辑或摘抄,并装订成册,建立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资料库。在资料的积累和研读中,我们肯定会受到很大启发,正所谓“采众家之长,成一己之见”。

5.研究微观课题。如果没有条件或机会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等课题的研究,教师可以自力更生,选择教育教学中的某一实际问题作为研究方向,做“个人课题”研究。个人课题虽然不被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承认,但还是有很多好处,例如,教师自己有很大的自由度,课题选择和课题运作不受他人、学校、其它部门的牵制;灵活性大,课题研究的主动权在教师自己手里,进度的快慢和方法的选择由自己决定。

三、做有效的研究。

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关键,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聚焦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粗粗一看没有问题的地方能发现问题;在问题成堆的时候能聚焦问题;在别人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说,实效是检验教育科研价值的主要标准。

有效的教育科研应该是“低碳”的,注重减负增效。学校科研部门绝不能强行摊派研究任务,强逼教师做无用功,给教学任务已经十分繁重的老师们雪上加霜。相反,我们要克服形式主义,想方设法拓展教改空间,增加教育科研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不让教育科研成为教师们的负担,而成为解决问题的法宝,成为教师发展的需要,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支持力量。

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和学校要让广大老师知道,正确的教育科研,不但不会增加负担,而且还会把他们从繁重机械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增加教学效益。让广大老师真正体会到,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必

像专家那样“创新”或“填补空白”。让广大老师明白,研究方法也不必那么“无懈可击”,可以观察、调查、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和个案研究为主,间或尝试一下“准实验”研究。

有效的教育科研应该是“本土化”的,不能盲目照抄照搬。早在上个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教育科研中的“媚外”与“移植”现象,形象地比喻为“替外国人拉洋车”。现在,教师的教育科研中仍有这种不良风气,将国外、尤其是西方的某些教育理论或教育流派视为经典和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秘诀。

有效的教育研究应该关注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对国外教育理论和流派的介绍和借鉴,要充分考虑它产生的背景和适用的边界。最为重要的是,要与中国教育的实际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发挥国外教育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的作用,也才能真正体现借鉴国外教育理论的价值。

有效的教育科研要走“行知合一”的实践路线,强调教研、科研结合。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而空。我们要把科研下嫁到教研,让教研上升到科研,让两者熔为一体,相得益彰,走出“教研与科研两张皮”的怪圈。我校的一些成功做法有:

1.找准科研与教研的结合点。学校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成功”这个中心来开展的。教育科研不论选择什么课题,采用何种方法,教研活动不论运用怎样的形式、确定哪种角度,都要围绕着学校工作的中心来开展。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中小学教师从事科研和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科研和教研活动的结合点。

2.让专职科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结成联合体。一方面,一线教师容易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为研究提供丰富鲜活的研究案例和素材;另外一方面,由专职科研人员向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介绍新的教育理论,传授科研方法。坚持科研人员与教师相结合,实现“1+l>2”,有利于培养一支集教育教学科研于一身的教师队伍,实现科研与教研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3.教研和科研协同攻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既是教研活动所关注的,也是教育科研选题的源泉。围绕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难题,来确定研究课题,再以教育科研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然后又通过教研活动回到教学实践中去进行实验,检查效果并逐步推广运用。这种协同攻关可以使科研与教研活动优势互补,并使教研活动课题化,教研成果科学化。

4.提炼和推广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在长期的实践中,优秀教师形成有自身个性的教学特色,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交流、观摩、总结他们的经验、风格、思想和学科教学的特点、方法,一直是教研活动的重要任务。但如果仅限于此,则是对这些优秀教师宝贵财富的浪费,应在交流、观摩、总结的基础上,从教育科研的高度,用教育理论对这些经验、方法、风格进行恰如其分地阐释,挖掘蕴藏在深处的规律性东西,应用于广大教师的成长过程中。

教师成长离不开科学研究。只要播撒教育科研的种子,就能成长为一个理性的会思考的教师,成为幸福快乐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一个实践者、研究者。他身为校长,还兼任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跟到该班学生毕业。经他长时间直接观察的学生达3700多人,他还为每个学生写了观察记录,愉快地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探索各年龄期学生的个性、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规律。他一生撰写了41篇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小故事。而他的工作环境始终是一所物质条件一般的普通农村中学——帕夫雷什中学。正是怀着朴素的情感投身教育科研,才使这位实践者成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教师应该从身边的细节入手,从事有益的真实研究,做一个对教育事业有执著热爱的教育者;做一个爱琢磨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做一个“知行合一”的有思想力的行动者。

转自 《人民教育》2014年第13-14期/教师教育作者: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葛文山

《思想力的读后感[此文共1074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