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制度
肖马小学
2014—2014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制度
(一)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制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学年、学期心理辅导活动课课程计划。
(二)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与分析,及时发现需要给予特别帮助的学生。在把握保密原则的基础上,负责向学校提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信息,及时提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三)能鉴别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比如神经症、精神病等)的学生,对于辅导教师没有能力解决的个案,要按规定及时转介到高一级心理咨询或治疗部门。
(四)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按专业规范进行个别辅导,并能评价和分析辅导效果;对有同质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可开展针对性的小组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并实施咨询记录,以备跟踪辅导和研究分析之用;指导高中学生通过学生心理社团等形式开展同伴心理互助活动。
(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按系列主题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积极参与活动课研讨活动。
(六)利用心理阅览室和心理活动室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健心活动,如在辅导室内建有心理松弛区、音乐欣赏区、图书阅览区等,指导学生的自助活动。
(七)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一方面承担对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指导他们设计、实施、评价心理辅导活动课;指导教师对有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采用周记交流、电话沟通、面谈和网上对话等途径进行疏导和引导。另一方面通过定期向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提供资料、建议等方式帮助全校教师学会自我心理保健。
(八)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活动与科研成果(课题研究报告、论文、活动课教案与课件、个案分析等)评奖活动,以科研为载体,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九)积极参加市级有关工作会议,完成上一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交给的有关工作任务。
(十)积极开展升学、职业方面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以利学生作出合适的选择。
(十一)为家长教育子女,社区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人际环境提供建议、咨询和帮助。
(十二)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满工作量为:每周心理辅导课10课时、心理辅导室值班五小时,每学期讲座二次;其他心理辅导工作也应一并计入总课时量,工作量如有超出部分,按超课时计报酬。兼职教师超工作量按超课时计报酬。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工作年限按三分之二计入班主任工作年限。
第二篇:学校心理辅导的具体形式学校心理辅导的几种具体形式
一、心理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是基于日常教学教程的个别心理辅导服务。学校心理咨询服务主要以需要心理咨询的在校学生为对象,也可以适量接待与学生心理有关的社会角色,如教师和家长等。
二、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要在客观性、适用性、发展性和保密性原则要求下建立。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人资料、在校表现及家庭心理发展环境等一般资料,心理测量情况和心理诊断咨询情况。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心理健康,更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给学生营造适合其发展的心理环境,另外,学生心理档案也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情况筛查的基本资料。
三、心理图书
这是心理图书资料专用阅览室,阅览室可以集中配置有关心理健康和促进心理发展方面的报刊、杂志,同时集中旋转有关帮助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方面的书籍。
四、团体辅导
学校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比较有效且辅导成本比较低的一种辅导模式。由于受辅导者心理问题程度不一,在心理辅导教师的组织调动下,可以激发每个个体的积极性,通过个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自觉的袒露心底、宣泄情绪、调整认知。
五、心理讲座
心理讲座是受众最广但作用力稍浅的心理辅导形式。讲座可以学生、教师和家长作为对象,心理讲座话题可根据当时的焦点事件或者听者的群体特征而确定,一般情况下讲座特别适合做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问题防护常识教育。
第三篇:学校心理辅导案例学校心理辅导案例
? 辅导对象:
陈浩然(化名),15岁,就读于四川省射洪县太和一中初三9班。家庭成员有父母和姐姐。由于父母关系不和,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而父亲好赌,极少关心其学习以及生活,并且父亲脾气粗暴,对其经常进行打骂。姐姐在外地上大学。所以杨浩然上学一直由爷爷照看寄宿在2爸家,周末放假偶尔回自己的家,而父亲只是按时缴纳学费和生活费。 ? 个性特征:性格内向,沉默少言,不愿与人交流,严重缺乏自信。
? 问题表现:
1. 学习成绩差,上课爱开小差,打瞌睡,对学习自暴自弃,完全丧失信心;
2. 极端厌学,老师布置的作业从来没有独立完成过,完成的也是借同学抄写的;
3. 沉迷于网络游戏,每周会打一次通宵lol;
4. 性格软弱无主见;
? 当事人自述:
“我姐姐经常给我打电话叫我好好学习,一定得争气,因为我爸爸老是对我说:你这个样子是考不上重点中学的,要我花高价送你去上学那是没门的,你考不上最好了,考不上你就自己去打工,自己养活自己,我也少负担”。姐姐说一定要争气考个好学校给他看,但是我虽然很想给自己争口气考个重点高中,但是却使不上力气,学习也找不到一点动力,我的爸爸都希望我早点不读书了,我也觉得自己读不读书也没什么关系,我没必要为自己读,也不需要为父母读。所以我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觉得打游戏是我唯一的兴趣。”
1. 问题分析:
1. 自卑:因为父母关系不和,且对其关心较少,且长期寄人篱下,缺乏温馨的家庭氛围,
导致自卑。
2. 厌学;在学习上自暴自弃:父亲不仅不关心其学习,并且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打压了
其学习信心与兴趣。同时爷爷在管教其学习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他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的,无学习动力,久而久之,在学习上的问题越来越多,遇到的挫折越来越多,最后索性自暴自弃。
3. 沉迷网络:父亲放任不管,爷爷监管比较松弛,导致上网成瘾;
4. 性格软弱无主见: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并且专横压制其个性,导致缺少男子气概、退
缩。造成缺乏自信心、自尊、产生挫折感而没有主见;
? 解决方法:
1. 谈心法
通过与浩然的深入谈心,表示对其的尊重与关心,让他产生亲切感,从而打开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真实的想法;通过谈心法,我了解到,浩然从小比较惧怕父亲,因为看到过姐姐和妈妈都被父亲打过,自己也不例外,但是有 ……此处隐藏3479个字……、 心理辅导的谈话技术有哪些?自己如何让提高?
1 封闭式询问
2 开发式问道
3 隐愈鼓励
4 悉意
5 情感反映
6 摘论
4、 什么是心理辅导?如何操作?
心理辅导是一个利用心理辅导背景的作用改变当事人意识倾向和行为倾向的、发生在辅导员和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
当事人---辅导员---接受---了解---建立关系---辅导---了解自我---接受自我---改变意识行为倾向---潜能发挥---个性升华
5、 举例说明中小学生六种问题行为?
一、抗拒权威
抗拒行为
不尊重权威
破坏公物
残酷
蔑视纪律和规范
1 逃学离家出走
2 抽烟喝酒
3 赌博
4 忘命徒式的“英雄观”
反社会
----一种病态人格
----直接环境
----辅导方法
二品行不良
1 偷窃和偷窃癖
2 不诚实
3 轻视学业
4 交友不良
三、人际关系困难
1、孤独
2、社交恐惧
3、侵犯行为
四、个性缺陷
1、自我意识危机
2、情绪不成熟
3、害怕与拒绝挫折
4、希望破灭和退化
五、青春期萌动
1、早恋
2、性心理困扰和性行为倒错
3、自我形象歪曲
6、 如何干预网络成瘾?
1.强化干预
强化是使有机体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它可以分为奖励与惩罚两种。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干预方法使用最为普遍,效果也最好。在网络成瘾的干预中,奖励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时, 就给予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惩罚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上网时间增加时,立即给予处罚。处罚可以是物质性的,如取消他获得他最想要的东西的权利, 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校纪处分等。
2.厌恶干预法
厌恶干预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一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不赞成干预、内隐致敏法等。
(1)橡皮圈拉弹法。是由成瘾学生预先在自己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圈,当他坐到电脑前准备上网时,自己用力拉弹手腕上的橡皮圈,使其手腕有强烈的疼痛感,从而提醒自己下网。也可借助外力如闹钟发出尖利的噪音,来促使自己停止上网。
(2)社会不赞成厌恶干预。主要是运用图片、影视、舆论等手段,使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产生一种来自社会的压力,并在心理上造成威慑和畏惧心理,从而达到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
(3)内隐致敏法。又叫想象性厌恶干预,是指用想象上网的过程和结果的办法,使自己对上网感到厌恶感,从而逐步减少上网时间直至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这种方法可与橡皮圈拉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3.转移注意力法
学校或班级通过组织各类有意义的文体活动, 让成瘾学生参与其中, 从而转移他的注意力和减轻他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的一种干预方法
4.替代、延迟满足法
一方面学校和老师要帮助学生培养替代活动(其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吸引其注意力,并弄清他的上网习惯,然后使其反其道而行之,在原来上网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另一方面,了解问题学生的上网时间(起初要控制上网时间,不必绝对戒除),将其上网总时间列表,纳入周计划,在可以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实现戒除网络成瘾的目标。
5.团体辅导法
将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团体由富有经验的老师作为指导者,运用团体动力理论做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团体咨询的原则和各种方法,达到使参加团队的成员整体戒除网瘾的目标。团体辅导所具有的特点决定其对网络依赖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首先,团体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对于团体成员在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有着巨大的支持作用。团体成员“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从而获得道义心,可以增进信心”。其次,团体咨询可以使网络成瘾的学生获得安全感。网络成瘾的学生因对自身的网络使用不当问题投入较多关注,而忽视自身其他方面的优势及能力,团体咨询可以使其注意到自己的能力,对团体其他成员的成长有所贡献,也可以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再次,团体成员们共同签署的契约,对团体成员有强烈的约束作用,同伴之间既有支持又有监督。网络成瘾的学生在团体中做出改变不当行为的承诺后,会因团体的监督作用而努力维护自己的诺言,由此使行为的改变得到长期的坚持和巩固。
陷入网络依赖或成瘾的学生, 往往反映了其现实生活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禁止或减少上网行为虽然必要,但从源头解决问题才是根本。所以,应针对不同的网络成瘾原因,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对中学生的网络成瘾,重点应放在预防,而不只是对网络成瘾学生的补救性矫治。
6认识网的多维性。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网络的利与弊,更能清晰地体会到因特网在带给人们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问题。有了几乎无所不知的互联网和电子邮件的帮忙,出于对信息的需求和沟通的渴望,产生对信息的过分依赖,使人们在很多时候,来不及辨别真假和对自己是否有益,便被信息的海洋淹没了。此时,你丢失了什么?是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这恰是社会活力的源泉。
7认识网的吞噬性。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刘华杰说,技术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而且能够带来新的问题。任何一种文明在其高速发展的初期,都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某种程度的盲目和无序,让人们在享受它的成果的同时却被它的负作用搅得焦头烂额。他提醒,一种带有魔力的技术可能正在侵蚀着我们残存的个性。过分依赖网络,不仅吞噬我们的时间、健康、人际关系及我们的情绪,还会给我们(推荐打开范文网wwW.)带来严重的孤独感和沮丧感。在生活不快乐不幸福,只在网上寻求暂时的发泄,生活还有意义吗?
8关键把握一个“度”。
专家建议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间不要超过3个小时,而且要有良好的心态:利用网络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和扩大交往面,而不是将自己与现实世界隔离,发泄情绪。同时学会自我调节,舍得放弃网络上那些虚拟的东西。家长平时应注意观察、监督自己的孩子,如果发现孩子成绩突然下降,经常回家不吃饭就直接上网,精神萎靡不振,要及时与孩子沟通,讲明利弊。
7、 如何正确对待青少年早恋?
本网推荐更多精彩内容:2014年学校教师述职报告
学校教师述职报告
2014——2014年度学校教师述职报告
学校心理辅导计划[1]
学校心理辅导活动策划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