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先进事迹简介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湖南炎陵原县委书记黄诗燕是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近几日多加媒体通过各种形式集中报道了黄诗燕同志先进事迹,缅怀他为脱贫攻坚事业作出的贡献。今天小编整理了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先进事迹简介5篇供大家参考,共同阅读吧!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先进事迹111月29日,炎陵的温度降了几度,天更冷了些,像往常一样,他按照上午行程安排,主持召开了脱贫攻坚迎省检工作部署会,会上他显得有些憔悴,声音也有些疲乏无力,较往常小了许多,以为是没有休息好,便也没太在意。
会上,他还坚定地说,要进一步提神提劲,克服“疲劳、松懈、麻痹”情绪,把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切实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下午,他突发心脏病,骤然辞逝于县委大院其住室席床之上,享年56岁,他是黄诗燕,株洲市政协副主席、炎陵县委书记。
“当时,他用坚强的毅力支撑他讲话,最后一点力气也用在了扶贫攻坚工作上。”大家纷纷感叹。
一台10多年的老彩电
其实,黄诗燕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是有所觉察的。11月22日下午3点的一个小型会议上,黄诗燕就已经感觉到胸口疼,但没有在意。24日晚上10点,黄诗燕从株洲赶往炎陵,那一夜都没有睡着。
第二天一早,他便打电话给联络员刘明华说:身体有些不适,需要检查治疗。经炎陵县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医生开具治疗药物,并劝黄诗燕多休息。“做完检查,他就立马参加县中医医院新址正式运行暨省直中医医院医联体建设义诊活动,并调研全县医疗系统工作。”刘明华说,当天他连早餐都没吃。
调研途中,炎陵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黄建中劝黄诗燕去株洲市做进一步检查,黄诗燕说,“今天是周一,来来回回在路上耽误时间,先挺一挺再说。”
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关,黄诗燕最终没有挺过去。随着越来越多关于他的事情被回忆起来,黄诗燕的形象也逐渐丰富而鲜活。
几年前,黄诗燕在一次讲话中说,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有“功名利禄全放下,一心只为千万家”的精神境界,始终带着一颗“公”心去干事,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保障群众权益,以实实在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功名利禄全放下,一心只为千万家”,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黄诗燕在炎陵县委的办公室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平房,工作人员多次要求做简易装修都被他拒绝。2016年,炎陵县委为外籍职工修缮了一栋新住房,他也多次拒绝搬进去,他的住房简陋老旧,9年没有添置一件新家具。
“工作之余,就是宿舍一台10多年的老彩电,平时喜欢看看《诗词大会》。”陈德望说,一日三餐除了公务接待就在食堂,平时喝什么茶、吃什么菜、穿什么衣都没有任何讲究。
在炎陵县九龙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党工委书记何美存的记忆中,最为深刻的还是与黄诗燕一同奔赴各地为园区招商的情形,“经常是坐上午的高铁,中餐就在高铁上随意应付一下,到了企业碰上饭点,也是在会议室一边吃着盒饭一边聊园区招商。”
大源村村支书唐自华记得,有一次,黄诗燕到村里来调研,发现一位农户家周边搞得很干净,便进去和这户人家聊天。得知这户人家从来就是这么洁净、勤俭后,黄书记当即就说:“勤俭持家久,忠厚继世长。”
走遍120个贫困村
黄诗燕从一个小小的乡镇科员起步,到如今的炎陵县委书记、株洲市委委员、市政协副主席,最让他牵挂和重视的还是炎陵的脱贫攻坚工作。
2001年,炎陵被列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初,黄诗燕初到炎陵任职,炎陵县又被列入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范围,成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主战场之一,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对于实现炎陵全面脱贫与全面小康的双重任务,黄诗燕曾向全县人民公开表态:“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但脱贫功成,务必在我。”
2015年,大源村成为黄诗燕的扶贫联系村,村支书唐自华回忆说,“书记到村里的那一天就把村民召集起来,听取意见。有村民说,手机信号不好打不通、交通不便……最后,这些问题很快解决了。”
“第一次见在晒谷坪开会的,老百姓们畅所欲言,他能回答的当场回答,不能回答的用笔记本认真记录下来,让工作队后续关注。”前驻大源村扶贫队队长张生民回忆道,2016年4月,工作队进驻之后,黄诗燕就来到村里,逐门逐户走访贫困户,走了将近一天。“以前不敢想的不敢做的,这两年在他的带领下,全都实现了。”
自那以后,黄诗燕每个月都会下村一次,每个季度到村里开一次工作调度会。有时候工作忙,下午四五点钟忙完再赶到村里来,晚上八到九点钟再赶回去。每次到村里,黄诗燕都会找村民详细了解情况,关注扶贫工作进展。
为了争取重大项目,黄诗燕曾经清晨5点从炎陵出发,汽车在高速公路冰冻的大桥上滑行100多米而遇险;为了赶上长沙、深圳招商引资活动,他一天工作16个小时而不停歇;为了推广炎陵黄桃,他带病为“黄桃大会”站台,跑遍每一个城市推广点、每一个乡村的展台……
“黄书记对脱贫攻坚倾注了太多心血。”县委办副主任陈德望说,大到重要节点的安排、重大文件的制定、重要举措的出台,小到贫困户建档立卡手册,他都逐一梳理、逐一审定。
大源村是炎陵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也只是黄诗燕工作一小部分。“炎陵县120个村,他都去过,几乎每个月有一个星期,他是在走访贫困户。”炎陵县民政局局长吴集会说,走访完后,都想着如何去解决问题。
喊出100余个员工名字
对于湖南国声声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声声学)董事长何亮来说,黄诗燕更像一个睿智的长辈,字字珠玑,时刻鞭策和帮助着自己。“黄书记最重视的工作就是扶贫工作,我做梦都没有想到,他扶的最大的贫就是我们国声声学。”
何亮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黄诗燕的情景。那是2017年6月14日,在国声声学的落地签约仪式上,“黄书记从炎陵的人文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思路等方面,向我一个外来投资者展示了炎陵的全部,我十分信奉‘计划’,瞬间被黄书记的计划、严谨、深谋远虑深深折服。”
6月中旬,何亮带着200多个员工从深圳到炎陵,“招工难”成为国声声学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之前我还在乡镇工作,就感受到黄书记对于招工的重视,他亲自要秘书将招工简章直接开车送到每一个乡镇,把招人触角伸到每个村小组。”九龙园区招商产业科科长赵凯回忆道,第一个月,国声声学就招募到500名员工,而这500人正是国声声学来到炎陵的星星之火,如今已扩充至3500余人,达燎原之势。
从签约注册,到投产见效,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内,国声声学实现了开工量产,创造了项目建设的“炎陵速度”,预 ……此处隐藏10314个字……。船形乡水垅村134户村民的土夯墙、杉皮顶房子,已变成了盖着琉璃瓦的新砖瓦房。在距水垅村40公里之外的炎陵县易地扶贫集中安置区内,村民魏振灵的住房更“洋气”:崭新的红砖房内,煤气灶、电饭煲俱全。“以前都是土灶黑锅,破房烂瓦,哪里想得到有今天咧。”魏振灵的老婆笑呵呵地说。屋后的菜地里她种上了白菜、豌豆,还在不远处的小杂屋里喂了几只鸡。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老一辈革命家陈云的这句话,黄诗燕视为座右铭。
炎陵县副县长盘晓文记得,在设计易地扶贫搬迁的住房时,黄诗燕就提出,为了方便老百姓过日子,要给一块菜地,一个小杂屋。以后生活好了,房子还会加层,要按两层楼打地基,留楼梯。“去年政策才放开,可以为群众留一些基本生活配套。炎陵的易地搬迁房如果不是黄书记坚持,老百姓就没这么方便了。”
2016年,江西省的井冈山市率先脱贫。有些同志说,我们能不能也在2016年脱贫?通过深入调查思考,黄诗燕否决了这一方案。盘晓文至今记得他说的话:“为了摘帽而摘帽,既不能保证脱贫质量,也无法向群众交代,无法向党中央交代,无法向历史交代。”
后来,一些地方出现了数字脱贫、形象脱贫等急功冒进的现象,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开展专项整治。回想黄诗燕当时说的话,大家佩服他头脑清醒,是对历史真正负责。
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前,黄诗燕身穿白衬衫,佩戴党徽,精神焕发地站在最中间。
“我很怀念黄书记。”炎陵县委副书记饶祥明拿起桌上的这张合影照片细细端详:“人们常说,当家三年狗都嫌。黄书记在炎陵工作快九年了口碑还这么好,他真正做到了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黄诗燕刚来炎陵时,饶祥明先后三次请他去自己家里吃饭,他都推辞了。第三次黄诗燕说了心里话:老饶啊,我这个人吃饭很简单,再说去了你家不去他家,难得平衡,谁家都不去最好,我还可以省点时间做事。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炎陵这些年,黄书记没有接受过任何一次私人宴请。”饶祥明说。
黄诗燕的老家就在攸县,亲戚多,但他从没有插手过任何一个项目,打过任何招呼。妻子和女儿来炎陵看他,也都是悄悄地坐快巴来回。
宿舍里,沙发破了,电视机旧了他都不准换,唯一要工作人员添的“家具”,是两把折叠的椅子。沙发太小,来了人坐不下,添两把折叠椅,方便他人,也不占地方。
黄诗燕去世后不久,饶祥明收到了黄诗燕女儿黄心雨发来的短信。她说,现在还有远房亲戚假借父亲之名要求办事,这是父亲不愿看到的,请他也不要为他们办这些事。
“心雨很年轻,但很懂事。黄书记的家教严、家风好。”饶祥明感慨。
入夜,炎陵县委大院里,挂在大樟树上的一盏盏方形路灯亮起来。
以往这个时候,是黄诗燕的散步时间。
散步不仅是运动,也是黄诗燕细察民情、精准调研的微访。路上少了一个井盖,路边的灯没有亮,甚至大院门前树下的一盏灯上有蜘蛛网,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黄桃上市,他常到路边的小店去询问,甚至走好几里地赶去集贸市场调查。
有一次,黄诗燕在散步时发现,街头垃圾堆得比较多。他立刻打电话询问,原来是一个垃圾处理厂搬迁与当地百姓的协商出了问题。他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开会。“会上他发了火:这是老百姓生活的大事,必须连夜解决,明天早上看结果。”炎陵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黄建中回忆。
散步,还是黄诗燕与干部群众心连心的贴近。
和大院门口的保安聊天,他发现保安室天花板漏雨,通风不好,马上通知后勤部门改善;接龙桥边碰到一位残疾人,他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并打电话请县民政局将其送回家。
黄诗燕去世后,炎陵县鹿原镇党委书记贺勇一直没有勇气再走那条熟悉的路线。因为“每次路过都是一种煎熬” 。
2017年3月,贺勇调任县委办常务副主任。“当时我觉得自己40岁了,有点本领恐慌,甚至不想干了。有一天他改完我起草的综合材料后,邀我在大院里散了几圈步,以‘老办公室’的身份和我分享他的经验,我的心一下就安下来了。”
令贺勇和其他干部都记忆深刻的,还有黄诗燕的博学多才。他记忆力惊人,散步时,《资治通鉴》《三国演义》里的一些段落,能一字不差背出来。“私下,我们都尊称他为‘黄老师’。”
2019年12月28日。炎陵县霞阳镇大源村。村委会窗明几净,国旗飘扬,一条村民命名为“大源高速路”的公路,通到了最高处的一户人家。
2015年,黄诗燕联点帮扶大源村。
黄诗燕出生于攸县,是从小吃不饱穿不暖的苦孩子,家里油坛子难得舀出一勺油。贫苦的经历,让他对农村、对百姓、对脱贫攻坚倾注了最纯朴真挚的情感。
大源村党支部书记唐自华记得,黄书记第一次到村里,就去了贫困户廖成运的家。70多岁的廖成运体弱多病,儿子廖建文劳动能力也不强。一家人住着两间土坯房,几乎家徒四壁。
廖成运一家成了黄诗燕定点帮扶的对象,他还和廖建文同吃同住。尽管房子狭窄,旁边还放着尿壶,他一点也不在乎。在他的帮助下,廖成运一家搬到了安置新房,廖建文到离家不远的工厂上班,每个月有近4000元收入。
2019年11月20日,黄诗燕来村里考察危房改造工作,听说廖成运身体不好,特地赶去看望,临走时还说要给廖建文说门亲事。
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来到大源村。
12月2日,大源村13位村民代表,一早就赶去株洲悼念黄诗燕。他们带去了村口的一抔黄土,几枝桂花,敬献在黄诗燕灵前。
沿着黄诗燕最后留下的足迹重访大源村,一路皆是村民们深情的怀念。
63岁的廖爹记得,那天他正在修桥的工地上做事,黄诗燕特意对他说,你年纪大了,要注意身体。“没想到,黄书记他没有保重好自己啊。”
在整洁的安置房家中,廖成运望着墙上扶贫告示栏中“黄诗燕”三个字,老泪纵横:“黄书记,你永远是我们的好书记!”
一条整洁的公路,沿着三河镇天平村挂满金橘的果园蜿蜒而上。老党员张朝秀的家,就在路边翠竹掩映的老屋里。
张朝秀是1960年入党的老党员。他出身贫寒,父亲因病去世也无钱安葬。新中国成立后,他当过老师,1979年从炎陵县检察院退休回到家乡。他感恩共产党,总想着还要做点什么。家门口有一段700多米长的公路,路面坑坑洼洼,30多年来,他就成了这段路的义务养护员,疏通沟渠、铺整路面,风雨无阻。
听说了张朝秀的故事,2014年4月的一天,黄诗燕特地来到张朝秀家,看望这位甘于奉献的老党员。他拉着老人的手坐在一条长板凳上聊天,在村里开了现场会,号召大家向张朝秀学习。
2016年11月,95岁的张朝秀去世。临终前,老人总念叨黄书记是个好书记,为村里办了很多实事。他将用牛皮纸包好的一份礼物交给儿子张福明,叮嘱他送给黄书记——就是黄诗燕书柜里的那套《马克思传》。
在《马克思传》的扉页里,张朝秀还夹了一张自己年轻时的黑白照片。这名老党员打心眼里认定,黄诗燕,就是百姓心中“最美的扶贫书记”。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先进事迹简介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